足迹
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0章(第2页)

我用现代管理学的思维模式,降维打击了古代的治国理念。

而他,用帝王的驭人之术,降维打击了我这个只想躺平的咸鱼。

我输得一败涂地。

就在我大脑一片混乱,不知该如何应对之时,那位一直对我吹胡子瞪眼的孔尚书,又一次跳了出来。

陛下!万万不可!他老泪纵横,几乎是扑到了李世隆的脚下,此子言辞轻佻,思想诡谲,将治国之道比作商贾之术,已是大不敬!若委以重任,必将带坏我大梁的读书人!到时候,人人不谈仁义道德,只谈功利之术,我大梁的千年文脉,就要断送在此子手中了啊!

吏部尚书刘诚也紧跟着上前一步,虽然没有孔尚书那么激动,但话里的意思却更具杀伤力:陛下,林公子之才,臣亦有所闻。然其来历不明,未经科举正途,骤然提拔,恐难以服众。朝中百官,天下士子,会如何看待此事无功受禄,于国法不合,于礼制不容啊!

一个站在道德高地上进行文化批判,一个从制度和程序上进行合法性质疑。

这两位大佬,配合得天衣无缝,几乎堵死了我所有的出路。

我趴在地上,心里反而平静了下来。

事已至此,再装怂、再退让,已经没有意义了。人家已经把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,我总不能还想着怎么睡午觉吧

既然退无可退,那便......无需再退!

我缓缓地抬起头,直视着李世隆,也直视着那两位面带愠色的朝廷重臣。

我的眼神里,不再有恐惧和谄媚,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豁出去之后的平静,和一丝......属于现代知识分子的,小小的傲慢。

孔大人,我开口了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回荡在御书房内,您说小子将治国比作商贾之术,是大不敬。那小子想请问,商贾之术,为何就是‘贱’难道商人开店,就不需要考虑货源、成本、客流、用人吗难道他们就不想让自己的店铺长久经营,百年不倒吗

我没等他回答,继续说道:圣人亦云:‘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’让百姓吃饱穿暖,有活干,有钱赚,这难道不是最大的‘仁义’吗一家店铺,能养活掌柜、伙计和他们的家人;千万家店铺,就能养活千万个家庭。万商云集,货通天下,国库充盈,百姓富足,这难道不是最大的‘德政’吗

你......你这是强词夺理!孔尚书气得浑身发抖。

小子不敢。我转向刘尚书,刘大人说,小子来历不明,未经科举,骤然提拔,难以服众。大人所言极是,程序正义,至关重要。

我顿了顿,话锋一转:但小子也听闻,‘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;国家将亡,必有妖孽’。这‘祯祥’与‘妖孽’,难道都是从科举中考出来的吗我听闻本朝太祖皇帝起于微末,他身边的开国功臣,也不乏贩夫走卒之辈。难道因为他们‘来历不明’,太祖就该将他们拒之门外吗

大胆!刘尚书厉声喝道,你竟敢将自己与开国元勋相提并论!

小子不敢。我的嘴角,勾起了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,小子只是在阐述一个道理——英雄不问出处。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用,不应该看他的出身和履历,而应该看他......能为这个国家,解决什么问题。

我大梁如今,是缺满腹经纶、下笔千言的鸿儒,还是缺能算出黄河大堤一方土石需要多少人力、多少银钱的‘算学先生’

是缺能吟诵‘北风卷地白草折’的诗人,还是缺能设计出更省马料、跑得更快的战车,让边关将士少挨点冻的‘工匠’

是缺能洋洋洒洒写出万言书,痛陈‘吏治腐败’的谏官,还是缺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,让官员‘不能贪、不敢贪、不想贪’的‘制度设计者’

我每问一句,就向前膝行一步。

我的声音越来越响亮,我的腰杆也挺得越来越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