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穿越考科举?不,我直接当主考官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80章(第2页)

在提到双轨制衡时,他又旁征博引,扯上了古代官场中监察御史与地方主官互相监督的例子,将其包装成一种制度性的制衡。

至于那个石破天惊的垃圾分类法,他更是煞费苦心地为干湿分离找到了《考工记》中关于物性相异,当分而处之的理论背书。

这种写法......太眼熟了!

这不就是我前世读博时,天天干的活儿吗!

导师给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新想法,然后让我去故纸堆里,找一大堆理论依据和文献综述,来证明这个想法的学术传承和合理性。

说白了,就是一本正经地,为你的胡说八道,寻找一个合法的出身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、深受现代学术训练熏陶的社畜式写作技巧!

【这哥们儿,绝对是自己人!】我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了,【而且,看这熟练的‘包装’手法,前世八成也是个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过的苦逼研究生。】

想到这里,我不仅不感到威胁,反而生出了一种......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。

【不容易啊,兄弟。在这个没有网络、没有外卖、连上厕所都得用厕筹的鬼地方,你是怎么熬过来的】

我的脑海里,甚至已经开始勾勒出了这位同类的画像。

他大概率不是像我这样,魂穿到了一个可以清闲度日的落魄公子身上。看他答题的务实程度,和对底层情况的了解,他很可能......是个寒门子弟。

他没有我这样的金手指,没有我这样的权力和地位。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大脑,将那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知识,一点一点地,艰难地,与这个时代的脉搏相结合。

他走了另一条路。

一条比我艰难百倍,也正统百倍的路。

他没有选择像我一样,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,去颠覆规则。

他选择了......融入规则,学习规则,然后,试图从内部,用一种更温和、更巧妙的方式,去改变规则。

我看着他那份答卷上,因为反复思考而留下的涂改痕迹,心中忽然生出了一丝......敬意。

这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