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三国:英灵逐鹿,三兴炎汉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6章 夺关聚兵·名裂拒盟(第2页)

董卓震怒的大军随时可能扑来,关东联军的态度更是关键。

“军师,以你之见,该当如何?”刘英看向刘伯温。

刘伯温羽扇轻点:“主公,此乃天赐良机。我军举关来投,对诸侯而言如雪中送炭。然诸侯心思各异,尤其是袁氏兄弟。主公‘董卓义子’身份,必成其攻讦之柄。当遣一能言善辩之士,前往联军大营陈情。若能得曹操、孙坚等人支持,或可成事。若不能……”

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深邃,“则需早做他图。”

“好!”刘英点头,“便请军师代我修书一封,备述前情,申明大义。同时……我欲请鹏举将军亲为使节。”

岳飞抱拳:“末将愿往!”

“不可!”刘伯温立刻阻止,“鹏举将军乃我军柱石,更是董卓眼中钉。若进联军大营,袁术等人若起歹心,扣留将军为质,我军危矣!”

刘英恍然:“那……木兰,由你率精锐小队护送使者?使者人选……”

“臣愿亲自一行!”刘伯温正色道,“臣乃主公幕僚,身份足够,且通晓言辞机变。木兰将军可率五十精锐女兵随行护卫,足以自保。”

“有劳军师!”刘英郑重一揖。

一个时辰后,虎牢关城门微启。

刘伯温身着儒衫,手持羽扇,神态从容。

花木兰一身劲装,带着五十名虽作仆妇打扮却眼神锐利的女兵,护着盛放华雄首级的木匣和刘英的亲笔信,策马向联军大营而去。

帅帐内,当刘伯温不卑不亢地宣读完刘英的书信——信中痛陈董卓之恶,详述忍辱负重夺取虎牢关的经过,申明共讨国贼的决心——气氛却陡然变得诡异。

短暂的沉默后,袁术第一个跳了出来,声音尖刻刺耳:

“哈哈哈哈!荒谬!滑天下之大稽!”袁术指着刘伯温,满脸鄙夷,“一个认贼作父的孽种!顶着汉室宗亲名头却跪舔董卓的软骨头!如今见风使舵,敢来摇尾乞怜?呸!反复无常的小人!汉室之耻!”

他环视众诸侯,声音拔高:“诸位!此等反复无常之徒,其言岂能可信?今日他能背董卓,明日焉知不会背我等?收留此人,犹如引狼入室!更辱我等清名!依我看,当斩此来使,即刻发兵,踏平虎牢!”

曹操眉头紧皱,起身道:“公路此言,未免失之偏颇!那刘英虽认董卓为义父,行迹或有不堪,但他信中所述伺机除贼之心,未必是假!且献虎牢关,五万西凉精兵,此乃实打实的大功!如今董卓势大,我军困于坚城之下,正需强援!若接纳刘英,得其精兵猛将,内外夹击,董卓必除!若拒之门外,逼其死守,岂非自树强敌?”

孙坚因之前攻城损失惨重,麾下江东兵伤亡不小,听闻有五万精兵来投,心中不免意动,犹豫道:“孟德公所言……似乎也有些道理。我军连日攻城,损耗巨大,若得生力军……”“孙文台!”袁术厉声打断,矛头直指孙坚软肋,“你江东子弟兵是命,难道我等将士就不是命?收留此人,军心何存?大义何在?再者……”

袁术声音压低:“文台兄麾下损失惨重,若接纳刘英,他那五万骄兵悍将,是听你孙文台的,还是听他刘英的?只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,日后徒生内乱,反为不美!远不如趁其立足未稳,合力攻灭,取其兵马辎重,充实我联军各部,岂不更好?”

孙坚想到自己兵力的窘迫和诸侯间微妙的关系,张了张嘴,终究无言以对。

曹操看着袁术那副嘴脸,又瞥见袁绍阴晴不定的表情,心中长叹。

他知道,袁术已经堵死了接纳之路。

他再坚持,只会被扣上“包庇国贼”的帽子。